拾亲首页最新    拾亲商城    
新建文件夹-3-杜Du

      一、以国名为姓起源。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的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以先祖名为姓起源。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其后人以“杜”为姓。

      、以官职为姓起源。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杜”氏。

      、出自杜康。杜姓第一人是酿酒鼻祖杜康。杜康的出生年代,一种说法是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 ,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就是夏朝第六代国王少康。杜康的故乡在今河南省汝阳县杜康村。明万历年间修撰的《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等书中,有“ 杜康造酒于伊阳杜水”的记载。今汝阳县以前称伊阳县,清代以前属直隶汝州管辖, 所以说杜康是今汝阳县人,河南被视为杜姓的发祥地。

      五、出自姜姓,为神农氏的后代。相传在商朝时已经有杜国,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子孙。古杜国在今陕西西安东北部。商末周国兴起,杜人归顺于周。史书上没有留下姜姓杜氏后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了祁姓杜氏之中。

      、源出祁姓,为帝尧的子孙。4000多年前的帝尧初居山东定陶,后迁河北唐县,故号陶唐氏,祁姓。其实陶唐氏是当时活跃在华北地区的一支部落,由于帝尧的丰功伟绩,才使陶唐氏记载于后人的史书之中。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到夏王孔甲时,丹朱后裔刘累为夏王驯养龙有功而封于刘聚,即刘国。商朝后期封刘累的后裔为豕韦国君,西周初期改为唐公,以奉尧祀。周成王灭唐,迁唐公于杜,遂称唐杜氏。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杜国子孙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为杜氏。春秋初,杜国为秦宁公所灭。祁姓杜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 年。

      、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融入杜姓的外族主要有:秦汉之际板循蛮首领杜濩,杜姓是巴族人中的大姓;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独孤浑氏族改为杜姓;北宋金国女真族徒单氏族改为杜姓;清朝满洲八旗都善氏、图克坦氏等氏族均集体改为杜姓,其后族人多数同化为东北杜姓汉族,与今东北多杜姓与满族的改姓有直接关系。

       杜伯: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杜康:据《世本》所载,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有一部分杜姓人尊杜康是杜姓始祖。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杜姓人在鲁、晋等国为官。鲁国叔孙氏的家臣杜泄的事迹见于《春秋》,其子孙世系记 录也颇为详备,因此他被尊奉为杜姓的直接祖先。叔孙、孟孙、季孙三家分鲁时,杜泄避难,举家迁于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被楚王任为朝官,其子杜绰为楚国大夫。
      西汉时期,京兆的杜姓人就已移入四川地区,并逐渐形成杜姓家族。之后,因做官或经商等原因,又有杜姓人徙入又互相迁徙。西汉末年茂陵的杜邺,出任凉州(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刺史,辖地相当于今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旗、凤县、略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带。在他任职的十多年间,便有杜姓人陆续徙入凉州地区。其子杜林在东汉初避难河西(今甘肃武威)时,长安附近的同族人又有徙入者。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于是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源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源于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源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局势动荡,狼烟四起,杜姓为躲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绵竹、成都及浙江钱塘,繁衍成为大族。西晋末年,杜耽带家人和同祖邻人西迁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去投靠晋凉州官员张寔。建兴元年(317),前凉帝张寔拜杜耽为朝臣,其子也为官。杜耽家族成为前凉的要族后,杜陵的近族杜姓又有人徙入。氐人政权前秦帝苻坚建元十二年(376),派军西灭前凉,杜耽孙杜祖举家迁回杜陵。其同祖的一些杜姓人,因已在前凉成家立业,故仍留居在那里,以后成为凉州地区杜姓人的祖先。之后,杜姓人又由此地向四周迁徙,形成西方的杜姓人家,他们仍是杜延年的裔支。京兆杜延年的后裔,在南北朝时期迁入江苏,后来有一支迁入昆山(今江苏昆山县),形成杜姓人家。而东南亚诸国的杜姓人,多是由云南、广西等地迁入,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东晋建立后,晋元帝任命杜预后裔杜元为宁浦(今广西横县南)太守。杜元携家属赴任,亲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随前往。之后,杜元又调任交趾郡 (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家人随迁。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晋帝任命为交趾郡太守。晋安帝即位后,调杜瑗任日南郡(今越南广治河与甘露河汇流处)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今越南荣市)太守。内地的杜姓人陆续迁入这些地区。
      隋唐时期,国都长安附近的杜姓宗族达到鼎盛阶段,而杜曲则成为杜姓达官贵人的聚居地。主要的显贵家族有唐代宰相杜如晦、杜淹、杜黄裳、杜佑等家族。几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还有流放于灌州(今越南荣市)的杜姓人。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杜黄裳曾出任朔方(今内蒙古托克托)节度府判官,杜鸿渐曾任朔方节度府官吏,家族人于是迁于此,同族中有的便定居在那里。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
      宋元明期间,杜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北向东南移动。 明朝时期,杜姓是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神宗万历年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
      清康熙六十年(1722),在台湾苗栗县垦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福建的杜瑞莪、杜鸾成等携家人迁入台北县淡水镇深奥里垦耕谋生。清嘉庆元年(1796),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约至明清时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东南亚诸国,直至印度。
      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也有移居台湾的杜姓人。

台湾地区的杜姓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湾。之后,杜姓人便有进入台湾谋生的,至清代始有记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在台湾苗栗县垦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鸾成等携家人迁入台北县淡水镇深奥里垦耕谋生。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大陆迁居台湾的杜姓人

      据《陕西海外人》(侯丹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辑录资料:杜铨,美籍华人,原籍为今陕西省佳县店镇乡杜家沟,生于1934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祖父杜重华曾随爱国人士于右任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后来返回佳县从事地方教育事业三十多年。父亲杜衡,是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的召集人。杜铨出生在杜家沟名门富裕家庭。
      杜铨有弟弟杜奎、杜瑜,妹杜筱兰,新中国成立前均随父母去台湾。杜铨生于1934年,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威斯康辛大学食品工业博士学位。他曾在美国工作、成家,生有五个儿子,后返回台湾。大陆改革开放后,他多次表示,要带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们回乡认祖;他的小弟杜瑜,生于1943年,中兴大学毕业后赴加拿大留学,获得生化博士学位,返回台湾后自办电脑公司;他的妹妹杜筱兰,1935年生,台湾中学毕业后,赴日本山野美容专修学校学习。1968年,她又到美国纽约市美
      术学校学习。返回台湾后,专门从事钻石检验工作。1993年她专程回大陆,为母亲实现落叶归根的夙愿作安排,对故土十分热爱。
      新中国成立前去台湾的国民党官员及各方人士中杜姓甚多,知名者前已述。新中国成立后,也有移居台湾的杜姓人。
台湾籍的杜姓人

      杜聪明(1893—1986年),字思牧,台湾淡水人,台北医学专门学校毕业。之后,他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院深造,获医学博士学位。1921年回台湾后,任台北医专教授。之后,他又到美国、法国、德国、英国考察和研究药理学数年。回台湾后,任台北帝国大学教授,推举为第十三届日本药理学会理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院长,当选为台湾医学会理事长、台湾省科学振兴会理事长。1947年,出任台湾省政府委员,被派往欧美考察医学与药理学。1954年,创办私立高雄医学院并任院长,同时被聘为“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委,又被选为亚细亚太平洋联合医学会第六届总会会长。1971年,他当选为台湾医学会名誉理事长。1986年 2月25日逝世,终年92岁。
      杜正胜,高雄人,1944年生。197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学士学位。他继续在台湾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1974年获硕士学位,又赴英国伦敦大学读博士。1976年毕业后返回台湾,在东吴大学任副教授。1979年调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四组主任、研究员。后又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湾籍杜姓人士的祖先亦有在大陆者,与福建、浙江、广东的杜姓人有着渊源关系。
移居海外

      东南亚 东南亚诸国的杜姓人,多是由云南、广西等地迁人的,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东晋建立(317年)后,晋元帝任命杜元(杜预后裔)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南)太守,携家属赴任,亲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随前往。
      之后,杜元又调任交趾郡 (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家人随迁。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他的儿子出生在郡府,起名杜瑗。杜瑗聪明好学,有父亲之风,成年后以才学著名。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晋帝任命为交趾郡太守。晋安帝即位(397年)后,调杜瑗任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治河与甘露河汇流处)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荣市)太守。内地的杜姓人陆续迁入这些地区。
      九真郡(今越南广治、河静两省)太守李逊是交趾的豪强,势力较大。他想控制交州郡(治所在今广州),暗使其子率地方势力阻止晋安帝派的交州刺吏赴任。杜瑗奉命率军击败李逊的父子军,杀李逊,铲除了地方势力,迎交州刺史上任,以功劳被安帝升任为龙骧将军,又拜其子杜玄之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太守。后来,林邑(今柬埔寨)王范胡反叛,攻占了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又包围了交州郡,形势危急。杜瑗组织军民反击,杜玄之也率宁浦军支援,收复九德郡,乘胜又收复日南、九真,迫使范胡军退回林邑。晋安帝升杜瑗为冠军将军,迁任交州郡太守,并任其子杜慧度为交趾郡太守。杜慧度镇压了卢循勾结李弈、李移、李脱(均为李逊之子)等人发动的叛乱,将他们的首级献于建康,被晋安帝封为龙编县侯(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之后他又亲近刘裕。
      公元前420年太尉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宋政权后,拜杜慧度为辅国将军,攻占了林邑。杜慧度被宋文帝封为功勋侯,以交州刺史职领其他四郡太守。隋唐时期,几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还有流放于灌州(今越南荣市)的杜姓人。约至明清时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东南亚诸国,直至印度。
      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的杜姓人,多从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徙人。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杜姓人多从东北及山东等地迁入;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友好往来或征服这些邻国时,杜姓人或做官或经商或避难,也有移居四周邻国者。
      唐朝宰相、文学家、史学家杜佑的族侄儿杜环,在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随军征伐西域叛乱之国,归属安西都护府 (公元640年唐太宗置,治所初在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公元657年,唐高宗在招抚西突厥诸属部属国后,将治所移至今新疆库车县。公元670年,治所又移入托克马克附近。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阿尔泰山以西至咸海所有游牧部落和葱岭东西地区,东起银山,西包括阿姆河两岸城廓诸国。
      武则天长授二年(692年),又将治所迁回今新疆库车县,归都护、大将高仙芝统一指挥。当时不仅安西都护管辖境内的属部属国有叛乱,而且境外的吐蕃(活动在今青海及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东突厥(今新疆北部偏东)、大食(今阿拉伯的叙利亚、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等国)等,也不断侵犯唐朝国土。唐玄宗为保护安西都护府辖地的安全,在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设立了前方哨所,派驻了军队。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大军越过葱岭(今新疆克孜勒开阿尔克孜自治州),经今吉尔吉斯斯坦进攻常东犯唐境的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灭其国,收归唐朝所有。又征服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控制了里海以东地区。石国的王太子逃人大食后,向国王哭诉亡国状,求出兵夺回故国土地。大食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派军东进,高仙芝率唐军3万人迎战,西行军700里,在恒逻斯城与大食国军队激战,由于地理环境不熟悉,加之军需供应不上,被大食国军打败,部分将士被俘虏,高仙芝带残军退回石国坚守。杜环也是被大食国俘虏的唐将之一。
      林环等将士被大食军俘虏后,大食国王未下令杀害,而是予以优待和安置,让他们(包括杜姓人)向大食军队和百姓传授军事技术和制造工具等,以表示对大唐帝国友好。杜环是名相杜佑的侄儿,大食国王对其从父仰慕,又赏识杜环的博学多才,欲拜其为官,被辞谢。国王对杜环另眼相待,给予优厚待遇,允许他自由参观和考察地方民情风俗,属部或属国也热情欢迎和派车送行。杜环学问渊博,又是旅行家,懂得几国语言,博闻强记。在大食国留住的10多年内,他游历和考察了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意大利等国,记录了诸国的疆域、自然风貌、经济与文化状况、宗教信仰及乡土民情等。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杜环历经千辛万苦,由慕其名望的外国商船船长相助,才从中东由海路回到广州,受到交州刺史的热情接待,派车马护送他回到长安,唐肃宗亲自召见,予以安慰和赏赐,晋升了官职,派助手协助他完成《经行记》一书。

郡望:

      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汉阳郡、南阳郡。

堂号:

      京兆堂、襄阳堂、濮阳堂、汉阳堂、南阳堂、诗圣堂(少陵堂)、永言堂、振德堂。


杜氏宗谱
      《杜氏宗谱》一卷(抄本),今藏于四川仪陇县。
      《杜氏家谱》三卷。
      《杜氏宗谱》三卷,民国时期人杜天麒等修。

天津杜姓家谱

      民国时期人杜涵编修《天津武清杜氏家谱》。

江苏杜姓家谱

      清代杜绍彩、杜寿庚修《江苏常州杜氏宗谱》十二卷。清代杜文林等修《江左镇杜氏家谱》二部。
      京兆杜姓家谱明代杜应成编著《京兆杜氏宗谱》一卷。

浙江杜姓家谱

      浙江鄞县《鄞邑管江杜氏宗谱》八卷。
      民国时期人杜增源重修浙江象山《丹城杜氏家谱》一卷。
      清代杜云、杜蕉亭重修《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家谱》六卷;清代杜耀川修,杜锡泰、杜增荣重修《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清代杜其兰、杜国枢等修《山阴杜氏宗谱》八卷;清代杜汝蓝、杜世思重修浙江嵊县《剡北杜氏宗谱》十卷;浙江东阳《岘西杜氏宗谱》多卷;浙江衢县《铜峰杜氏家乘》一部;民国时期人杜持主修浙江青田县《晋昌郡杜氏宗谱》六卷。

      江西杜姓家谱江西南昌《金堂杜氏宗谱》多卷。

      山东杜姓家谱:清代杜银汉等修山东滨县《滨州杜氏家乘》一部。

      湖北杜姓家谱
    湖北《杜氏宗谱》十八卷。

      清代杜利川等修《江夏杜氏宗谱》十八卷、卷首一卷。
      民国时期人杜维珩修《黄冈杜氏宗谱》多卷、卷首三卷;民国时期人杜超铨修《黄冈杜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时期人杜良信续修《黄冈杜氏宗谱》三十八卷;民国时期人杜良俊、杜家庆等四次重修《黄冈杜氏族谱》二十四卷、卷首四卷。(9)湖南杜姓家谱

      湖南平江《录存杜氏家谱》一卷、《录存杜姓家谱》一部、《杜氏四修族谱》二卷及卷首二卷(民国时期人杜远献、杜家方编写)。

      湖南宁乡县《沩宁杜氏六支谱》七卷、卷首一卷,民国时期人杜光炽等修撰。

      广东杜姓家谱清代杜汝濂重修广州《城南杜氏家谱》一部。清代杜倬重修广东番禺《江都杜氏家谱》一部。
      其他地区杜姓家谱清代杜鸣岐等修《玺泾杜氏宗谱》十四卷、卷首二卷清代杜继瑗、杜世永编纂《冀镇杜氏族谱》四卷。清代杜(王景)辑《仙源杜氏实录》四卷。民国时期人杜祥根等修《青(日易)杜氏续修世谱》十卷。

    浙江宁波杜氏字辈:圣功端蒙养,万世佐朝廷

      浙江衢州杜氏字辈:太时宏一世尚本道

      山东临清杜氏字辈: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山东菏泽杜氏字辈:启玉承守亲,守庆常修养

      山东平阴杜氏字辈:广恒召延霞,开兴见嗣同

      山东泰安杜氏字辈:登云兆宪尊,善玉齐光庆

      山东莘县杜氏字辈:英茂润达

      山东莱州杜氏字辈:炳宝宏健

      山东淄博杜氏字辈:荣业所基曰严与敬

      山东济宁杜氏字辈:尚培市西绍明现宝传如甲运文官富礼昌

      山东临沂沂南蒲旺杜氏字辈:振玉详修永(一)中正

      山东临沂莒南大店杜氏字辈:怀振玉建立新中国

      山东邹城杜氏字辈:经思守王承(士生)金宗国文培锡长春(子树廷)荣显(恩)忠宝善家声振修德世业昌

      山东德州、江苏徐州、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孝友承先训,文章奕代显

      山东栖霞杜氏字辈:永宝广

      江西上高杜氏字辈:传家唯礼乐华国在文章书香诗克肇百世定流芳

      江西宜春杜氏字辈:维本芝隆世美克少经文纬武辉光远照

      江西杜氏一支字辈:家学渊源照祖德世传忠孝印文章

      江西永修杜氏字辈:孕育有成才,中和景象开

      辽宁朝阳杜氏字辈:天永向世耀,英泽照万方

      辽宁丹东杜氏字辈:万世永国

      辽宁盖县杜氏字辈:元首永方成,维文启吉生,佳兴允克许,庭国庆洪明

      辽南杜氏字辈:文永奈国景,成全万世英,日新传道德,汇集修学忠

      四川巴中凤凰坝杜氏字辈:庭含伯玉金,先开

      四川巴中、湖北孝感杜氏字辈:文金国正天星元明崇贤登良

      四川西充杜氏字辈:三生仁泽仕永照国家祥

      四川泸县喻寺、嘉明杜氏字辈:士显朝常,应逢明良,新从正启,永全世光,钟灵毓秀,长续书香

      四川筠连县杜氏字辈:懋元文学正,天榜永昌明,忠孝荣华启,朝廷富贵盈,开科恩百世,焕鼎重贤英

      重庆开州杜氏字辈:华先长做发,朝廷正毓芳,之子莲花美,时延定启良

      重庆云阳杜氏字辈:亭治征折春方国穆文印忠怀福禄寿山海万联新

      重庆云阳杜氏一支辈:许文志柳左思美伯辉廷元学世永芳来将圣道行功名皆可就忠孝自能成亲显杨馨名前光裕后生

      重庆铜梁双山、沙田坝、圣灯铺杜氏字辈:天朝登仁延世泽流芳久忠孝培德深傅家有礼义万代赐昌宁永远荣华盛乾元亨利贞

      重庆涪陵杜氏字辈:万应乾坤立,德泽永世传,正大光明先,今朝在国新

      陕西榆林杜氏字辈:儒浩元良益修成芳善树培礼(应)庆玉功昌

      陕西打锅杜杜氏字辈: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安徽贵池杜氏字辈:元七世重魁已辰寅祖彦克必邦文应宗尚善芳以远伯仲惟和德可荣守正谦恭诚有志安朝康国曰良臣思昌一本传贻永懋继纯禧景万龄

      贵州赫章杜氏字辈:子元开进兴文发照礼廷祖宗恩德厚

      浙江玉环杜氏字辈:崇宗世永文昌华国俊敏盈廷书香馥郁(行派),圣广兆明英宜恒献道学儒生兰桂荣显(字派)

      河南邓州杜氏字辈:志林永广建国德廷人泽走传申成心

      河南社旗杜氏字辈:堂先学华

      内蒙古喀喇沁旗杜氏字辈:广传伟(万)业在崇辉锡成基治世长发桂泰灿生荣培

      杜氏一支字辈:正应用光文才得世志春方国胜显名直至上朝廷

      杜氏一支字辈:敬孝户吉祥万年广传茂

      杜氏一支字辈:忠厚肇基启佑荣昌敦崇礼义扶正纲常遵守祖训世继贤良求锡尔福长发其祥

      杜氏一支字辈:春芳升映秀朝廷友大光

      杜氏一支字辈:远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维保善幸字作田耕雾云天开启兴传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贵此长

      河南新乡杜氏字辈:继来世常发兴学习好可传宗善勇庆孝国忠克明德振家声

      贵州铜仁松桃杜氏字辈:才德世志春 仁义忠正亨 天地永开国 光明大道心

      安徽宿州杜氏字辈:振兆元学林春重暖耕读百占先

      河南周口一支字辈:心仁明付广,有叶赵春更

      徐淮地区一支字辈:大廷公士履培基毓庆长文明尚隆运权承永世昌

      河北邯郸胡贾沟杜氏字辈:成克万鸿禧景良照太新

      河南信阳平桥一支字辈:曹天秀明安,正春道祖成

      杜   康: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被后人尊崇为酒圣

      杜   伯:西周初杜地(今陕西西安)的领主,杜姓始祖之一

      杜   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杜   仓: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

      杜   周:酷吏,以执法严刻著称

      杜延年: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杜子春:经学家,为《周礼》作注

      杜   度:书法家,以善章草著名

      杜   诗:发明家,创造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

      杜   林:大臣、学者,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

      杜   乔:太子太傅,光禄勋官至太尉

      杜   密:大臣,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杜   畿:曹魏名臣,官至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

      杜   恕:曹魏名臣、学者,著有《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

      杜   夔:音乐家,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以通晓音乐称于世

      杜   预:政治家、军事家,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   育:中国茶史上最早茶学专家,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

      杜之伟:撰梁史,通直散骑常侍

      杜   稜:梁国御史中丞秘书监

      杜伏威:农民起义首领

      杜   淹:宰相,隋朝河内太守杜征之子,贞观宰相杜如晦叔父

      杜   顺:高僧,后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

      杜如晦:宰相、政治家,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

      杜正伦:宰相,封襄阳县公

      杜景俭:宰相,多次授任为殿中侍御史

      杜审言:诗人,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杜   甫: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   佑:政治家、史学家,撰《通典》,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

      杜黄裳:宰相,封邠国公

      杜元颖:宰相,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孙

      杜   环:旅行家,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著有《经行记》

      杜秋娘: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缕衣》

      杜   牧:诗人,杜佑之孙,人称“小杜”,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   悰: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诗人杜牧之堂兄

      杜荀鹤:诗人,著有《杜荀鹤文集》

      杜光庭:道教学者,著有传奇小说《虬髯客传》

      杜重威:后晋大臣,拜检校太师、守太傅、中书令

      杜   晓:后梁宰相,为乱兵所杀,追赠右仆射

      杜安世:慢词作家,有《寿域词》一卷

      杜   衍:大臣,善诗,工书法,《全宋诗》录有其诗

      杜   默:诗人,有《诗豪集》一卷

      杜   绾:矿物岩石学家,著有《云林石谱》

      杜   范:大臣,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杜   杲:抗元名臣,擅写行草,晚年专意理学,《全宋诗》录有其残句

      杜仁杰:散曲家,著有《逃空丝竹集》《河洛遗稿》

      杜可用:农民起义首领,靠白莲教起家,被元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镇压被俘杀

      杜   琼:书画家、诗人,著有《金兰集》《东原集》《耕馀杂录》

      杜   堇:画家,著有《画史会要》《图绘宝鉴续纂》《无声诗史》

      杜   濬:诗人,诗多寓兴亡之感,著有《变雅堂集》

      杜受田:咸丰皇帝之师,家世显赫

      杜   翰:杜受田长子,军机大臣

      杜文秀: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

      杜心五:武术家,自然门开山鼻祖徐矮师的独传高足,也是自然门第二代掌门人

      杜亚泉:科普出版家、翻译家

      杜月笙:上海青帮中最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黑帮老大”和“中国第一帮主”

      杜斌丞: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

      杜国庠: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

      杜重远:中国实业家,知名抗日爱国人士,《新生周刊》主办人

      杜聿明: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杜义德: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运燮:诗人,九叶派诗人之一

      杜鹏程: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杜兴骥: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

      杜近芳:京剧表演艺术家,曾获第六届世界青年和平联欢节金质奖章

      杜祥琬:应用物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杜宪原: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主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节目

      杜志国:中国大陆男演员,出演《雍正王朝》《天下粮仓》等剧

      杜   源:中国大陆男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杜   淳:中国大陆男演员,出演《敌营十八年》《走西口》等剧

      杜   丽:奥运冠军,2008年奥运会获得50米步枪3X20冠军

      杜琪峰;中国香港电影导演,执导《黑社会》《暗花》等电影

      杜维明: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

      杜   江: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

      杜富国;扫雷英雄。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