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亲首页最新    拾亲商城    
新建文件夹-4-Zhao

源流一
      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源流二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流三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有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随母姓改汉姓赵。再有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汉姓是“赵”(资料由拾亲撰修)
源流四
      源于冒姓。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造父,嬴姓,伯益的后代,蜚廉四世孙,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资料由拾亲撰修)。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

 

      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两汉以前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徙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资料由拾亲撰修)


汉至宋以前的迁徙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徙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两宋以来的迁徙
      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

 

      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

      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赵氏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人口分布

 

     2008年,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5人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

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

     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6.9%,赵姓人口大约1176万。

     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7%,赵姓人口大约704万。

     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8%,赵姓人口大约715万。

     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6%,赵姓人口大约153万。

     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赵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北、冀鲁大部、山西、陕甘宁大部、内蒙古中部,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8%。

     在沿鲁、苏、皖、豫、鄂、陕至四川北部一条宽百余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云南西南、沿川、青、甘、宁至内蒙古一条宽120公里的地段,东北地区,赵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2.4%—3.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

     在皖苏南部、浙江、赣闽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贵州、四川东南、云南东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新疆西北,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2.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4%。

     在其他地区,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8%,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区占了16%。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及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涿   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颍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明朝时期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
      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到南朝北周时废黜。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五代时期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堂号
      天水堂: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等为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资料由拾亲撰修)
      此外还有孝思堂、萃涣堂、爱日堂、顺和堂、忠恕堂、明宗堂、明德堂、庆源堂、积善堂、乐善堂、绵远堂、茂文斋、沐恩堂、孝义堂、著存堂、怀永堂、嘉会堂、清献堂、棣华堂、崇礼堂、文贤堂、沐思堂、谷诒堂、衍庆堂、双砚堂、敬彝堂、成文堂、永厚堂、忠恕堂、文杏堂、孝义堂、敬睦堂、永思堂、敦本堂、崇谊堂、崇本堂等堂号。

四言通用联
日联冬夏;
雪梦罗浮。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春秋·贾季称赵衰为冬日之日;赵盾为夏日之日。

 

下联典说隋·赵师雄冬日过广东罗浮山遇一美人共饮,醉卧而醒,见身边乃梅树一株。

 


中令世泽;
半部家声。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宋·赵普尝为中书令。

下联典说相传其有“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说。


风高琴鹤;

图绘麒麟。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说宋·赵抃政清廉简易,知成都,以一琴一鹤相随。

下联典说西汉·赵充国,图像麒麟阁。


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说造父为颛顼帝裔孙伯益十三世孙。


投书饮泣;
留履遗爱。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赵至,少时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乃投书饮泣曰:我小未能奉养,使老父不免勤苦。

下联典自明·赵豫,官松江知府,及去,老幼攀辕,留一履以志遗爱。


图麟世泽;
金城标美。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汉赵充国。下联典说宋赵抃(资料由拾亲撰修)


金城标美;
玉尺流徵。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西汉·赵充国,以七十高龄驰马金城,招降破敌。

下联典自唐末·赵光逢,以文行知名。时人以其方直温润,称之为“玉界尺”。


派衍天潢;
家传清节。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赵匡胤为北宋开国皇帝。

下联典用北宋·赵抃,卒谥“清献”。


箕骑天上;
丝绣平原。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南宋·赵鼎,自题铭旌曰:“自骑箕尾归天上,乞作山河壮本朝。”

下联黄自赵胜,号平原君,礼贤下士。唐·李贺有诗云:“买丝绣作平原君。”


冀州世泽;
天水家声。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赵氏来历,西周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去西方巡狩(传说去会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因徐偃王反叛,造父驾车日驰千里,得以大破徐偃王,造父被封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古代称冀州。

下联典出赵氏郡望为天水郡。
六言通用联
手持半部论语;
胸罗数万甲兵。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太师赵普,世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下联典出南宋名相赵鼎,有《忠正德文集》。


古为帝王华胄;
今有琴鹤世家。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皇帝后裔。

下联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赵抃,清贫如水,只有一琴一鹤。清代赵翼《奉命出守镇安诗》:“剧郡剑牛觇吏绩,傅家琴鹤本官箴。”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故居中堂门额匾上书有“琴鹤世家”四字,即本此。


但愿民安若堵;
何妨署冷如冰。
——赵申乔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文学家赵申乔自题联。
七言通用联
建宋光邦称雄主;
工收擅画树大家。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赵匡胤。

下联典指元·赵孟頫。


常山骄子英雄胆;
松雪道人绝妙书。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蜀汉·赵云。

下联典指元·赵孟頫。


发棹唱持楫请命;
推针绝绣帛成图。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晋·赵简子。

下联典指三国吴国·孙权夫人赵氏。


江上飞云来北固;
湖连沧海欲东游。
——赵之谦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联。


跨虎执鞭号元帅;
舍身抗日称英雄。
——赵之谦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赵公明,人称“赵公元帅”,奉为“财神”。 

下联典指抗日英雄赵一曼。
七言以上通用联
灵爽永护江原父老;
忠魂犹壮蜀国山河。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三国蜀汉名将赵云庙联。


积善有徵,受德之估;
笃心自守,与道合符。
——赵魏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金石学家赵魏自题联。


虽有周亲,不如我同姓;
谁为宋远,率乃祖攸行。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自赵姓始祖得率于周穆王,赐以赵城。 

下联典自宋代开国皇帝姓赵。


乃祖曾将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人当以千秋俎豆祭堂前。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北宋军事谋略家赵普。


门迎珠履,平原之声誉昭宣;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战国·赵平原君赵胜,养士三千,

下联典自皆着珠履。西汉·赵广汉,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廉明有威。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门迎珠履,平原之誉著昭宣。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赵广汉。

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赵胜,即平原君。


八百年聚族于斯,宋室同传宗室表;
二千石分符到此,明州来拜润州祠。
——赵佑宸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江苏省镇江赵氏宗祠联。


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祖唐宗,谁堪伯仲;
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赵氏宗祠联。


祠溯南迁,踵世爵八传,有农部高文、太常恩敕;
门开东向,俯平原三面,见榜山叠翠、剑海回澜。
——赵藩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云南省剑川赵氏宗祠联。

      西平赵氏辈序为:“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山西沁水县赵姓族谱》老字派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重点是“忠”、“孝”,目标是“德”、“芳”。
      《天水堂赵姓族谱》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为: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天水堂赵姓族谱》的续派二十字号:
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资料由拾亲撰修)

      《慈溪鸿庄赵氏宗谱》载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辈,号《百代歌》: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
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
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赵姓历代名人902名,占总名人数的1.9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位;赵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82%,排在第七位;赵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51%,排在第十五位;赵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资料由拾亲撰修)

      赵宣子:(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名盾,春秋中期晋国的正卿,是晋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政治家,赵国的先祖。

      赵   武:(?—公元前541年): 赵氏孤儿的原型,奸臣屠岸贾灭赵氏三百多口,下令屠全城婴儿,程婴抚养赵武长大,手刃屠岸贾为赵氏复仇。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

      赵简子:(?—公元前476年):名鞅,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国的奠基人。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赵   雍;(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即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赵   奢:(公元前265—公元前245年):赵国宗室名将,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成为汉族马氏大宗的始祖。

      平原君:(?—公元前251年):即赵胜,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赵   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秦朝著名将领,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国。

      赵食其:(前162年-?):汉武帝时期将领,祋祤人也。武帝立二十二岁,以主爵为右将军,与李广、公孙敖从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和李广同时迷失道,误期当斩,赎为庶人。

      赵   云:(?—229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   贵:(?—557年):字元贵,天水南安(今甘肃天水市)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太保、大宗伯,封南阳郡公。西魏禅让北周,升任太傅、大冢宰,晋封楚国公,食邑一万户。

      赵仁本:陕州河北道(今河南三门峡市)人,唐朝初年宰相。贞观年间,任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唐高宗乾封年间,多次升官担任东台侍郎(副中书令),宰相,兼任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

      赵彦昭:字奂然,甘州张掖人,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南部尉。历左台监察御史。唐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睿宗立,任宋州刺史、吏部侍郎、刑部尚书,封耿国公。彦昭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传于世。

      赵   憬:(736年-796年):字退翁,渭州陇西人,赵仁本曾孙。初试江夏尉,佐诸使府,进太子舍人。李泌荐之,对殿中,占奏明辩,通古今,唐德宗钦悦,拜给事中。累功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子太傅,谥曰贞宪。

      赵   植:(?-801年),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人,唐朝大臣。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反贼朱泚攻打奉天,赵植统帅家奴奋力据守,深得唐德宗赏识。战乱平息后,赵植做了节度推官,迁殿中侍御史、郑州刺史,入为工部侍郎,出任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岭南东道节度观察使等职。

      赵宗儒:(746年-832年10月18日):字秉文,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州市)人。唐朝中期宰相、诗人,秘书少监赵骅之子。历仕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终以司空致仕。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赵宗儒逝世,年八十七。册赠司徒,谥号“昭”。《全唐诗》及《全唐文》各录有其作品。

      赵   隐:字大隐,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人。唐宣宗时期大臣,岭南东道节度观察使赵植之孙。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始应进士登第,历任郡守、尚书郎、给事中、河南尹,迁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赐天水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累官至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仆射。唐僖宗广明年间去世。

      赵   普:(922年—992年):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赵匡胤:(927年—976年):宋朝开国皇帝,原为五代后周时大将,公元960年他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赵光义:(939年-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赵   佶:(1082年—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南星:(1550年—1627年),明政治家、散曲作家。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河北元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东林党首领之一,与邹元标、顾宪成号称海内三君。

      赵   :(1573年—1644年),明画家。字文度,华亭(上海松江)人。工画山水。受业于宋旭,宗董源、倪瓒、黄公望、与董其昌友善,曾为其代笔,善用干笔焦墨,长于烘染。画云山出己意,烟云生动。首创“松江派”。

      赵学敏:(约1719年—1805年),清药学家。字依吉,号恕轩,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通医术,尤精药学,著成《本草纲目拾遗》,载药物七百十六种。

      之琛:(1781年—1860年),清篆刻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次闲,号献父,别号宝月山人。篆刻早年师法陈鸿寿,后从陈豫钟,取各家之长,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单刀著名。为“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清末三大画家之一。

      赵戴文:(1866年—1943年),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

      赵承嘏:(1885年—1966年):化学家。

      赵紫宸:(1888年—1979年):基督教神学家、学者。

      赵元任:(1892年—1982年),当代语言学家。

      赵登禹:(1898年—1937年),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参与过长城抗战、血战赤峰口,七七事变爆发,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捐躯,是抗战中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之一。

      赵士寿:(1898年—1976年):药学家。

      赵   镕:(1899年-1992年),中将军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顾问,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赵世炎:(1901年—1927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

      柔   石:(1902年—1931年): 原名赵平复,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

      赵忠尧:(1902年—1998年):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

      赵君陶:(1903年—1985年):原国务院总理李鹏母亲。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中共党员,抗日英雄、烈士。

      赵尔陆:(1905年—1967年),上将军衔。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当代著名作家。

      赵九章:(1907年—1968年):著名物理学家。

      赵朴初:(1907年—2000年):诗人、书法大师、佛学家、社会活动家。

      赵尚志:(1908年—1942):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抗日烈士。

      赵超构:(1910年 —1992年):新闻名家。

      赵家骧:(1910年—1958年8月23日):国民党将领。

      赵萝蕤:(1912年—1998年):翻译家、比较文学家。

      赵   杰:(1913年—1996年),少将军衔。

      赵   俊:(1915年—1994年),原名赵诗元,少将军衔,原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

      赵紫阳:(1919年—2005年):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闻   捷:(1923年—1971年):原名赵文节,诗人。

      赵洪娉:(1937年出生):前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夫人。

      赵克石:(1947年11月生):南京军区司令员。

      赵丽宏:(1951年出生):当代作家。

      赵美心:(1953年7月7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美籍华人联邦议员。

      赵钧陶:爱立信公司中国区总裁。

      赵纪彬:哲学家。

      赵敏光:著名物理学家。

      赵   伟:龙形山水画派创始人、著名画家、发明家。

      赵雅芝:香港艺人,前香港小姐。

      赵少康:台湾新党创始人。

      赵忠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北   岛:原名赵振开,诗人。

      赵景深:戏曲理论家。

      赵   丹:艺术家。

      金   山:著名演员,原名赵默。

      赵宝刚:著名导演。

      赵蕊蕊:女子排球运动员。

      赵志华:黄埔军校10期毕业。

      赵树海:台湾名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

      赵无极:华裔法国画家。

      赵学煌:台湾演员。

      赵又廷:台湾演员、赵树海之子。

      赵睿哲: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员。

      赵志凌:香港演员。

      赵   薇:大陆著名女演员,歌手。

      赵保云:书法家。

      赵本山:大陆著名小品演员。

      赵鸿飞:大陆演员。

      赵宝乐:主持人、演员。

      赵   亮:演员。

      赵文瑄:演员。

      赵丽蓉:评剧、小品演员。

      赵丽颖:大陆青年演员。

      赵   峰:原名赵世钦,少将。

      赵   勇: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赵   勇:现任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文卓:中国影视演员、武术家,北京体育大学教师。

      赵海珠:法国巴黎银行零售衍生工具部联席董事、前香港无线新闻主播兼记者。

      赵   传:中国台湾男歌手、音乐人。

      赵厚麟:江苏高邮人,现任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

     赵德润:(1946年-),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国政府特殊贡献专家,中国韬奋新闻奖获得者。第四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主席。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前《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2009年11月13日,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5年从河北省邢台日报调入新华通讯社,先后在河北分社、河南分社任记者、记者站站长、采编主任、副社长;1992年至2003年任河南分社社长;2003年6月调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主席、中国新闻摄影网总裁。

      赵德润积极倡导、努力践行文字报道与摄影报道并重,善于把握重大主题和热点问题的采访,参加和主持过大量对国家有重要参考价值和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报道,采写和编辑的多篇稿件获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多次组织和参加新闻摄影、民俗摄影采风,1999年曾带领摄影记者参加“空中看祖国”大型航拍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协助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席创办和组织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积极推动中国新闻摄影走向世界。

个人著作

      主要著作有《横穿中国》(合著)、《中原县域经济》、《赵德润作品选》等,摄影代表作和论文有《龙行大地》、《重访兰考》、《在老河公家做客》、《加快中国新闻摄影走向世界的步伐》、《从穆青的“两翼起飞”到华赛的国家品牌》、《华赛的国际影响力与公信力》等,曾主编《穆青摄影》、《中原辉煌五十年》画册等。

主要新闻报道

      善于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把握重大事件、敏感题材的报道。1982年关于河北肥乡县党代会选举事件的报道受到中央重视,中纪委和中组部向全党发出通报;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补充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内容;小平同志曾在三次重要讲话中谈到肥乡事件。80年代他参加了中西部调查,较早提出中西部开发的建议;90年代主持农村改革、国企改革、人口与环境调查,产生较大影响。不仅采写了大量有重要价值和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公开和内参稿件,而且成功主持、策划了一系列战役性报道和重点报道。他积极参与科学发展观和知识界大家的报道策划,受到读者好评。

重要事件

      参加和主持过大量对国家有重要参考价值和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报道。

      1999年曾带领摄影记者参加“空中看祖国”大型航拍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1982年关于河北肥乡县党代会选举事件的报道受到中央重视。

〖一意孤行〗源于《史记·张汤列传》

      汉武帝时有两个官吏,一个叫赵禹,一个叫张汤,他们都位居九卿,而且是好朋友,但是他们的为人处世的做法却截然不同。张汤为人狡诈多变,赵禹为人忠朴廉洁,赵禹做官以后,门下一个食客也不招揽,就是公卿去拜访他,他也一概婉拒,有人托他办事,他也一律谢绝,所以人们称他是:孤立行一意而已。即执意地按自己的意志办事。
后来,人们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简化为“一意孤行”,用来表示办事时,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而谢绝别人的意见。现在用它来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思独断专行。
〖利令智昏〗源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资料由拾亲撰修)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
      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指鹿为马〗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驾崩时,宦官赵高和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串通一气,假传圣旨,逼迫本该继承皇位的大公子扶苏下台,改立胡亥继承帝位。胡亥做了皇帝,即人们所说的秦二世。由于赵高帮助胡亥称帝出了大力,所以胡亥拜赵高为丞相。赵高做了丞相之后并不满足,还打算篡夺帝位,但是又害怕大臣们反对,于是便想先试一下自己的威信。一天,赵高趁文武百官朝见秦二世的时候,特地叫人牵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当着群臣的面指着鹿说:“这是马。”秦二世笑了笑说:“丞相弄错了,把鹿说成马了。”赵高没有理他,高声地问大臣:“这到底是马还是鹿?”群臣们有的畏惧赵高而不敢言,有的直言为鹿,有的为了计好赵高就歪曲事实跟着说是马。过后,说实话的人全被赵高杀死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了“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