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赵奢即为中华马氏的始祖,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因赵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郸县三陵乡的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世界马姓祖山。
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当时,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资料由拾亲撰修)。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

马姓最初发祥于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咸阳,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资料由拾亲撰修)。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遍布于福建。至清代,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省,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当今,马姓为中国第十九位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并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马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2.7%)、河北(11%)、山西(8.9%)、江苏(8.8%)四省,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41.4%;其次分布于四川(6.8%)、安徽(5.9%)、辽宁(5.8%)、陕西(5.7%)、黑龙江(4.8%)、山东(4.8%),六省的马姓又集中了33.8%。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6%。

郡望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光平东南)。隋唐扶风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郏 县:秦置县,今河南省郏县。三国时期改为龙山县,隋文帝开皇初改龙山县为汝南郡,历经唐、宋、元,元末复置郏县归汝州郡(资料由拾亲撰修)。
荏平县:今属山东省荏平县。
临安郡:今属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绛。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汉为临汾县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东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州治从玉壁迁置今县址,后改称绛郡,附郭正平县。唐代改郡为州。明洪武初处正平县废入绛州。民国初改称新绛县,今因之。
堂号
铜柱堂:
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
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资料由拾亲撰修)。
此外,马姓的主要堂号有:“扶风堂”、“驷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宝善堂”、“体仁堂”、“志诚堂”、“聚未堂”、“忠孝堂”、“树德堂”、“裕本堂”、“诚忍堂”、“刻鹄堂”、“善述堂”、“书诚堂”、“敦远堂”、“存德堂”、“文英堂”、“监兹堂”、“公明堂”、“衍庆堂”、“乐真堂”、“敦悦堂”、“静业堂”、“藏拙堂”、“青云堂”、“绛帐堂”、“伏波堂”等。

马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夫人卖饼;
贤后含饴。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唐初大臣马周,字宾王,茌平人,少年好学,精通《诗经》、《春秋》。客居中郎将常何家,太宗下诏令百官评论朝政得失,马周代常何写二十余条陈,太宗召见马周,任他为监察御史,后历官中书侍郎、中书令。年轻的时候,马周曾听善相术的袁天纲说:“京城里有个卖饼的女人,以后当有大富贵。”马周娶了她,后来果然成了夫人。
下联典出东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从不因私干涉朝政。明帝死,其子章帝即位,马后说:“我今后只是含饴弄孙,不管政事(资料由拾亲撰修)。”章帝要为舅父们封爵,马后不许。
龙虎出谷;
鸾凤冲霄。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唐代郏城人马燧,字洵美,身村魁梧,少年时即有大志“以功济天下”,发奋苦读兵书,沉勇多谋,后屡立战功,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北平郡王,图形绘于凌烟阁,韩愈为他写碑铭,有句:“北平王像巨谷中的龙虎,变化不可测,真是魁杰啊!”
下联典指马周,唐太宗曾亲笔赐书:“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白眉继烈;
青海重光。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三国时蜀国名士马良(187-222),字季常,襄阳宜城(I今湖北宜城南)人。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其中马良眉中有白毛,且才学最高,俗称“马氏五常,白毛最良”。
下联典出东汉槐里侯马腾,字寿成,陇西人。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官终卫尉。青海东与北皆界陇西(属甘肃省)。
白眉继烈;
绛帐授徒。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同上(上联)。
下联典指东汉·马融授徒时,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绛帐设教;
铜柱立功。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马融。
下联典指东汉·马援(资料由拾亲撰修)。
追赠学士;
御封真人。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明代礼部右侍郎马愉,字性和,临朐人。宣德进士。为官门无私谒,论事宽厚,卒赠尚书兼学士。赠官兼职自愉始。
下联典出宋代进士马钰,字宜甫,扶风人。传说,大定间他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与妻孙氏同时出家,孙先仙去。钰后游莱阳,入仙宫羽化,赐号丹阳顺化真人。
四家待诏;
三代推官。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南宋画家马远,字遥父,号钦山,河中人。任画院待诏,其画风遒劲严整,设色清润,自成一格。他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有《踏歌》、《华灯侍宴》等传世。
下联典出清代著名学者马潇,字宛斯,邹平人。顺治进士,曾任淮安推官,生平研究先秦历史著有《绎史》、《左传事纬》等,时称“马三代”。
铜柱世泽;
绛帐家声。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汉·马援征交趾,立铜柱表功。
下联典指东汉·马融设绛帐以授生徒。
云台列像;
铜柱标功。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马武,佐光武帝中兴,卒后,其图形绘于云台阁。
下联典指东汉·马援。
马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宜城五兄弟;
元曲四大家。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三国时蜀国名士马良。
下联典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其文词豪放有力,颇含讽喻。作戏十六种,现存《汉宫秋》、《岳阳楼》 等七种,散,工有《东篱乐府》。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师皇乘龙去;
伏波裹尸还。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黄帝时代著名兽医马师皇,善治马,又喜医龙,据说“乘龙仙去”。他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
下联典出东汉名将马援(公 元前14-公元49)字文渊,茂陵人。他曾助刘秀攻灭隗器,击破先零羌,为东汉立下大功,建武十七年(41)任伏波将军(资料由拾亲撰修)。年八十 年余犹征虞沙场。尝谓宾客曰:“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果卒 于军。
金樽宜醉酒;
绛帐自生春。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联典指东汉·马融事。
马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少女素雄才辩;
仙姑雅号清浮。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马融之女马伦,少年时就有辩才,嫁给同郡袁隗为妻,刚结婚,二人就辩论起来,袁隗不能使她屈服。
下联典指宋代 扶风人马钰,字元宝,进士及第,后来遇到重阳子王嘉,得道术,与妻子孙氏同时出家修炼。孙氏仙去,人称孙仙 姑,号清浮山人。
马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远浦帆归曲致远;
长春留引经季长。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名字。
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马季长,在联尾嵌入季长之名。
骨气乃有老松格;
神妙直到秋毫颠。
—马曰璐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马曰璐(约康熙、乾隆时人)撰书联。马曰璐、字佩兮、江苏省江都人。有《南斋集》。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马寅初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1882-1982)自题联。马寅初,浙江嵊县人。著有《新人口论》等。
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具王佐才,筑砦钓渭;
步隐沦躅,授业著书。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唐代银青光禄大夫马周,字宾王,茌平人。嗜学,善《诗》、《春秋》。武德中辅州助教。不治事,去职,筑砦钓渭,后 被重用。
下联典出宋代承事郎马端临,字贵与,栾平人。咸淳中漕试第一,博极群书,以荫补承事郎。元初起为柯山书院山长,终 台州学教授。所著《文献通考》,贯穿古今。
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
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资料由拾亲撰修)。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清代乌面将军马信庙联。马信,原是郑成功的一位部将,陕西人。到台湾后,进驻彰化县之燕雾上堡(即今陕西村),后不 幸阵亡。后人为他立庙祭祀。庙在今台湾漳化县秀水乡陕西村。
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
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马融和马良。马融字季长,东汉茂陵人,历官郎中、武都南郡太守、议郎。博学高才,为当时通儒,常有生徒讲学,身后 列女乐。著有《三传异同说》,注经籍多种。马良,字季常,三国时蜀汉宜城人,兄弟五人都有才学,名字中都有个“常”字,马 良眉中长有白毛,当地民谚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曾随刘备任从事、侍中。
下联典指马援和马腾。马援字文渊,东汉茂陵人,少年时即有大志,先跟王莽,后归光武帝。隗嚣据陇西叛乱,马援用米垒成山 谷,为光武帝指画形势,得以破隗嚣。后因功拜伏波将军。率军南征,平定交趾,立铜柱以表其功,封新息侯。马腾字寿成,马援 后人。灵帝末年,青海氐羌族叛乱,马腾应召从军,因征战有功,拜前将军,封槐里侯。
铜柱今犹未倒,愿吾宗后裔继承,再镇边疆传祖迹;
绛帷长可宏开,喜尔辈生徒环立,重披古典讲儒经。
—马季常撰马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肥西县程店马氏宗祠联。全联典出马援、马融事迹。以激励后人。

马师皇是古代中国神话中黄帝的马医,他能就马的形气,诊断出马的疾病,手到病除。一天,一条龙从天而降,请他医病。马师皇用药针刺它的口腔,又让它服用甘草汤。龙的病治好了,腾飞而去。以后常有神龙或从天上,或从海里前来求医。后来,一条身披金鳞的蛟龙降自云端。马师皇骑上龙背,飞升上天。
马 融:东汉,扶风茂陵人,著名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对古代经典研究非常之深,学生有千余人,他讲课时座在高堂,有女子奏乐,很有气派(资料由拾亲撰修)。一生除注群经外,兼注《老子》、《淮南子》。
马 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良还有四个弟弟,也是当时的才子,他们兄弟五个中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们说:“马氏五常,白毛最良。”
马 援: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人,建武十七年(41年)被任为伏波将军,后历任太守,发明了相马法。年六十余仍征战沙场。尝谓宾客曰:“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著有《铜马相法》等。
马皇后:(汉明帝刘庄皇后、汉章帝刘炟养母马氏)明德皇后,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公元52年(建武二十八年),她被选入太子宫时只有十三岁。由于她生性谦恭和顺,宫中无人不对她称赞,太子对她也是宠爱有加。永平三年春马氏被立为皇后。马皇后一生以俭朴自奉、不信巫祝、待人和善、约束外家著称,公元79年(建初四年),马皇后去世,终年四十余岁,谥号明德,与汉明帝合葬于显节陵。明德马皇后是中国第一位女史学家,著有《显宗起居注》一书,开创了“起居注”这一史书体例之先声。
马 武:东汉大将。河南南阳人,一代名将,新莽末,参加绿林起义军,归刘秀,被封为扬虚侯。明帝初,拜捕虏将军,破西羌。
马 超:三国蜀汉大将。字孟起,扶风郡茂陵人,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卫尉马腾长子。累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斄乡侯。
马文升:明代大臣,河南禹州人,景泰二年,马文升登进士第,授为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为兵部右侍郎。历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初任兵部尚书,后任吏部尚书。明武宗时上疏乞去。正德五年,马文升去世,年八十五(资料由拾亲撰修)。不久后复官,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号“端肃”。加赠左柱国、太师。马文升历官五十六年,一生功勋显著,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
马 钧:三国,曹魏发明家,扶风人,曾发明水车、指南车,有“天下之明巧”称号。其所用机械原理比国外早七、八百年。
马 殷: 字霸图。河南鄢陵人,五代十国时楚国的建立者,第一代君主,在位二十七年。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政治家,在统治湖南时期,社会稳定,国库殷实,人民安居乐业。
马 周:大唐,字宾王,贞观朝宰相,博州茌平人。历任监察御史、谏议大夫。屡次直言进谏,匡正朝政得失,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积极作用,后迁吏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深得唐太宗爱重。
马 燧:唐代中期三大名将之一,字洵美。河南郏县人,因其文韬武略战功赫赫,官拜宰相,赐爵北平郡王。赐谥“庄武”,追赠太尉。贞元五年获绘像凌烟阁。
马 钰:宋代进士。传说,大定年间他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与妻孙氏同时出家,孙先仙去。钰后游莱阳,入仙宫羽化,赐号丹阳顺化真人。
马 远: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附近)人,南宋时著名画家。擅画山水。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之称。
马致远: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作品大都清丽高雅,意境高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散曲和杂剧,以描写王昭君的《汉宫秋》为其代表作。
郑 和:本名马“三保,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云南省昆明人。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升任为内官监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马丕瑶:清代广东巡抚。河南安阳县蒋村人。厉任河南省巡抚、广东巡抚,后因忧愤国事卒于任上,终年65岁诰授“光禄大夫”、“威武将军”。
马青霞:马丕瑶?之女,一品诰命夫人,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女志士,近代著名女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18岁时嫁与尉氏县刘耀德,故人称刘青霞,创办了河南第一所女校华英女校。在辛亥革命中有“南秋瑾,北青霞”之说,因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孙中山曾亲笔题写“巾帼英雄、天下为公”盛赞刘青霞。
近代名人
马尚德:化名杨靖宇,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马寅初: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浙江嵊州人。自幼聪颖,刻苦攻读,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2019年9月25日,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个人 。
马相伯:清末民国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同治间获耶稣会神学博士,授神甫。后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驻日公使馆参赞、神户领事,创办震旦学院、震旦公学。民国间曾代理北京大学校长,任参政院参政等职。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现代名人
马 季:(1934年8月2日-2006年12月20日),原名马树槐,中国相声演员。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历任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等职。
马未都:汉族,1955年生于北京,马未都,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
马 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亚洲首富,1964年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现担任日本软银董事、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理事会主席兼全球董事会成员、华谊兄弟董事、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董事、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
马化腾:男,1971年生于广东省汕头市。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之一,现担任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全国青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资料由拾亲撰修)。

“画虎类犬”源于《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马援为国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封他为伏波将军。他不仅治兵严谨,打仗有方,还非常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们走上邪道。有一天,他听说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认为这样下去会耽误学业,就写信劝告他们说: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像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侠行义,能为人解忧,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狗”。因为“狗”在古代也称作“犬”。
后来,人们把“画虎不成反类狗”写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聚米为山〗
刘秀平定了东方,解除了后顾之忧,即准备谋取陇、蜀。为了进攻蜀地,他只有借道天水南下,过秦岭进武都(今甘肃省成县西),直趋阳平关。
但隗嚣此时对归附刘秀有些动摇,后来干脆公开与汉朝对抗。马援多次写信劝说,他非但不听,反而认为马援背叛了自己。马援见隗嚣与刘秀彻底决裂,立即上书刘秀,表示愿意归附东汉王朝,消灭隗嚣,并将隗嚣内情及灭敌计划面陈刘秀。刘秀便给他精兵5000,让他驻扎在陇陕之间,招纳隗嚣部将,以分化瓦解隗嚣,并牵制、消耗隗嚣主力。
后来,刘秀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亲率大军到了漆县(今陕西省彬县),因对陇地山川要隘不甚了解,于是急召马援面议权宜。马援星夜赶到,他针对隗嚣的用兵特点及军事部署作了透彻的分析,还在刘秀面前聚米为山谷,显示当地的山川地形,指明各路兵马进退要道。这便是我国军事史上最早采用的沙盘。刘秀随即率军数万,依马援计划布置,不久就击败隗嚣。“聚米为山”亦传为佳话。
〖马融绛帐〗
东汉扶风人马融,字季长(或作“常”),他博治群经,而生性旷达,不拘礼节/他爱好音乐,弹琴、吹笛,并得其妙。著名学者卢植、郑玄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常坐在高堂之上,悬挂着绿色纱帐,帐前教授学生,帐后排列妇女乐。见《后汉书·马融传》。后因以“马融绛帐”等指讲坛或老师。柳亚子《四月十六夜徐老特立羔访奉呈一首》:“马融绛帐多英杰,屈子《离骚》未寂寞。”
〖车水马龙〗
“车水马龙”这则成语是从马太后诏书中的话简化而来,它形容车马往来繁华热闹的场景。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资料由拾亲撰修)。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旦。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煌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老路呢?”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眼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马相伯三戏袁世凯〗
马相伯(1840-1939),原名志德,又名建常,改名良,晚号华封先生,丹徒(今镇江市)人,他学贯中西,睿智过人,是清末维新派知识分子,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幕僚,李鸿章办外交、搞洋务主要倚重于他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爱国人士。1862年入耶稣会,后获神学博士学位。1869年升神父。曾任上海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第一任华籍校长、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并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1907年参加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1913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顾92岁高龄,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后与宋庆龄一起领导“救国会”奋勇抗日,被誉为爱国老人。1937年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委员。遗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1882年,李鸿章派马相伯与其弟马建忠会同水师提督丁汝昌赴朝鲜平定“壬午”政变,使国王李熙得以复辟,这是清末唯一成功的外交活动。其时袁世凯只是丁汝昌麾下的小军官,对马相伯执弟子礼。开始,马相伯很欣赏他的机敏和善解人意,曾应袁的请求,向李鸿章推荐他为驻朝商务专员,于是袁对马更加恭谨。但袁世凯终于暴露了丑态,有一次,他竟向马相伯请教如何在官场能够脱颖而出,平步青云。马相伯这才知道他是个官迷心窍的“禄蠹”,就戏谑地说:“唯有厚赂宦官,由宦官而结识亲贵,即可越级超升,甚至做抚台也不难。”袁世凯竟把马的戏言当真,成千上万地花银子去交结宦官,果然官运亨通。后来袁氏拜倒慈禧的足下,成为荣禄的党羽,干出一系列坏事,权欲恶性膨胀,终成窃国大盗。马相伯每悔自己当年的戏言。
袁世凯坐上民国大总统的位子后,请马相伯做平政院平政和大总统顾问官,想通过马相伯笼络社会精英分子,但马相伯绝不屈从袁世凯。有一次,袁对马说:“现在人民不知敬事长上,国家何以安,天下何以治?”马相伯的幽默风趣劲儿上来了,漫应之:“君所指者,殆即磕头请安之谓乎?果尔,便足以邦安、国治、天下平;则我愿自今日始,朝即一头,晚参一拜,天天不懈,为天下倡导!”这次袁世凯知道马先生调侃他,只好嘿嘿地打哈哈。
马相伯的民主思想和袁氏的帝制野心,更是水火不相容的。袁氏称帝前派他的大儿子袁克定设盛宴敦请马相伯、严复等社会名流,征求帝制意见,旁人都期期艾艾,模棱两可,唯有马相伯不肯含糊,坚决反对帝制。会后还写了文章《国民大会说》,登在《益世报》上公开倡“民主为邦本”之说。但袁氏皇帝瘾太大,根本听不进这些逆耳的诤言,悍然改年号为“洪宪”,做起皇帝来。结果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只过了八十三天皇帝瘾就一命呜呼了。
马相伯仍不放过他,随口占了一联,戏称袁氏是“病犯‘六君子’,命送‘二陈汤’”。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汤头名,凑巧袁氏生前唆使杨庆、严复等六人组织“筹安会”,为袁氏帝制鸣锣开道,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二陈汤,指当时蔡锷、吕公望等高举反帝讨袁大旗后,全国反帝制的浪潮汹涌澎湃,原来是袁氏心腹的四川督军陈宦、河南督军陈树藩和湖南督军汤芗铭一看风头不对,也通电反对帝制,尤使袁氏气得要命。马相伯抓住这个巧合,作了一联最后一次戏谑愚蠢至极遗臭万年的袁世凯。
〖马、王对笑〗
隋朝时,有一位姓马的人和一位姓王的人有一次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姓马的人便嘲笑“王”字说:“你这个‘王’啊,原来本姓‘二’,只因为你漫天走来,所以用‘钉子’钉住了你的鼻子。”姓王的人立即戏弄“马”字:“你这个‘马’(马)啊,原来本姓‘匡’,拗着你的尾巴往东北走,你的背上驮着王郎。”二人各遇幽默高手,一时大笑尽欢。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马皇后不封娘家人〗
明朝的开国皇帝叫朱元璋。他的妻子马皇后从小受苦,人品很好。马皇后还帮助朱元璋处理过好多大事,表现得很有远见。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给好多功臣封了大官。对马皇后的娘家人(历史上叫外戚),他打算也封官,让他们掌大权。
可马皇后坚决不同意。她对朱元璋说:“你把国家的官职俸禄给了自己家里的人,这是非法的呀!”
朱元璋说:“你是皇后。给皇后的亲戚封官,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做的。”
马皇后摆着手说:“你想过没有?国家的法令是你这个当皇上的定的,你净让文武大臣不要为自己人谋官,可自己反倒不守法,人家怎么服气呀?”
朱元璋不说话,马皇后知道他还没想通,就笑了笑,说:“你不必怕我为难。我的亲戚,未必都是有才能的人。让没有才能的人当官掌权,可不是我的心愿。用人一定要看他的才能高低,不能看和咱们的关系远近。你说对不对?”
朱元璋也笑了,连连点头说:“你这么有心胸,我太高兴了。”
马皇后坐下来,叹了一口气,说:“我虽是个女流之辈,可也听过历朝历代的故事。有许多皇后的娘家人当了大官,就胡作非为,搅得朝廷上下不安。别人也不敢管,结果闹出不少乱子。你可不能像从前似的,只顾让我的亲戚们高兴,不管国家今后的安宁。我没什么见识,可我家里的人要那么胡来,我就不答应!”
接着,马皇后还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外戚专权的危害,说明用人办事要有远见的道理。朱元璋听了,十分佩服,答应立刻停止封马家人当大官(资料由拾亲撰修)。
由于这么做了,明朝后来很少有外戚干预朝政造成的大乱子。这跟马皇后的远见卓识很有关系。
〖大脚马皇后〗
马氏脚大,随夫行军方便,她不仅为丈夫掌管文札,而且还经常出谋划策,甚至朱元璋没料到的事,她都预见到了。一次,朱元璋主力渡江,“后多智,恐元兵蹑其后,必相隔”,于是马氏便立即带领眷属和后勤也随之渡江。“而元兵果扼渡,如后虑”,马氏的足智多谋使义军避免了一场惨重的损失。
大军过江,占据了江宁(今南京)。朱元璋戎马倥偬,战无虚日。兵将席不暇暖。马氏亲自率领将士眷属给士兵缝洗浆补,有时彻夜不眠。士兵们很受感动,打起仗来都以一当十拼命向前。
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册封马氏为皇后。
马后共生五子,教子很严。一次,因小王子顽皮,不听管教,老师李希颜一气之下,不慎用笔管戮伤了他的额角。小王子哭着跑去告状,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马皇后忙从旁劝解:“几有使制锦而恶其翦者;夫曲谨妇辈之爱也,而以责师傅可乎?”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不但没有惩办老师,反而把他提升为左春坊右赞善。朱元璋对马皇后十分敬重和信赖,要求女史官把她的见解、建议记入史册,用来教育后代。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故,终年51岁。后与朱元璋合葬在南京钟山南麓明孝陵。
〖马皇后“露马脚”〗
马氏马大脚乃明代开国皇后,朱元璋的老婆,她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她生于书香门第,能文能武。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为时尚的元季,她居然就敢坚不裹脚,并以一双天足自豪。她惩奸佞毫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诚机智灵活,助皇上能屈能伸。她奇计迭出,妙语连珠。有关她的或令人开心捧腹,或令人沉思惊醒,或令人惊奇瞠目,或令人感慨心酸的故事,汗牛充栋。
相传,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讳。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但是,“龙恩”虽重,而深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瞧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城。从此,“露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了。
相传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经,印度僧人竺法兰、摩腾用白马载佛经至洛阳,后在洛阳建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清丘逢甲《岁暮杂感》诗之一:“黄犀入贡非今日,白马驮经异昔时。”
〖白马青丝〗
南朝梁普通年间,有童谣说;“青丝白把寿阳来。”后来侯景叛乱,果然乘白马,兵都穿着青衣。见《梁书·侯景传》。后以“白马青丝”指叛乱。清黄景仁《寿阳》诗;“地经白马青丝后,山在风声鹤唳中。”
〖白马青流〗
唐末,朱温谋士李振不是进士出身,很痛恨进士出身的大臣,他怂恿朱温,将宰相裴枢以下的大臣三十多人杀于白马驿,投尸黄河。而且说:这些人自称清流,是应该把他们投入浊流。见《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后称其事为“白马清流”。清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五:“恩牛怨李谁家事?白马清流异代悲。”
〖万马齐喑〗
宋时,西域进贡一马,头高八尺,龙颅而凤膺,虎脊而豹章,到养马房里,振鬣长鸣,万马皆暗。见宋苏轼《三马图赞引》。后以万马齐喑喻沉闷的局面。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碧鸡金马〗
西汉时,传说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朝廷派谏大夫王褒往祀。见《汉书·郊祀志下》。后用为蜀地或赴蜀使臣的典故。清丘逢甲《来诗有忧滇意三叠前韵》:“碧鸡金马终无恙,休向乡关起暮翻。”
〖非驴非马〗
西汉时,西域龟兹王多次来朝贺。他喜爱汉衣服制度回国后也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处处模仿汉朝。外国胡人都说:“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赢也。”见《汉书·西域传下》。赢,即骡,由马驴杂交而生。后因以非驴非马形容不伦不类的事物,瞿秋秋白《乱弹·新英雄》:“不是活人说的话,也不是死人说过的话,而在于非驴非马的骡子话。”
〖马革裹尸〗
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资料由拾亲撰修)。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老马识途〗
相传春秋时,齐桓公与大臣等仲、隰朋进攻孤竹国,回来时迷了路。管促说:老马能识途。于是让老马在前面走,大家跟着,果然找到了归路。见《韩非子·说林上》。后以“老马识途”等喻富有经验或富有经验的人。汪赵执信《为求书者所苦戏题长句》:“诸君且休共和谈,老马识途犹尚堪。”
〖盲人瞎马〗
东晋桓玄、殷仲堪等人比赛说惊险的话,桓玄说:“矛头淅米剑头炊。”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殷仲堪有位参军在座,他最后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仲堪眇一目,听后说:“咄咄逼人!”见《世说新语·排调》。后以盲人瞎马等比喻处境危险或冒险。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四章:“我不能叫你盲人瞎马地去乱闯。”
〖指鹿为马〗
秦权臣赵高,为试探大臣们对他的态度,在秦二世面前,指着一只鹿,硬说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这是鹿。”问左右人,有的怕赵高,说是马,有的不说话。也有说是鹿的,后者都遭到赵高的暗算。从此群臣都怕赵高。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后以“指鹿为马”等比喻颠倒黑白。《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骥伏盐车〗
寓言故事:有匹上了年纪的好马,“服盐车而上太行”,结果是“蹄申膝折”,“白汗交流”,还是上不了山。伯乐看到后,给它卸下车辕哭,这匹马也“仰而鸣,声达于天”。见《战国策·楚策四》。后以“骥伏盐车”喻才能受到压制。明吾丘瑞《运甓记·辞亲赴任》:“争奈尘理,未逢鉴识,譬之剑沉丰狱,骥伏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