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郑州新郑。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姓高 。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十位,人口约一千四百七十六万九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92%左右,多以渔阳、辽东、广陵、河南、辽东为郡望。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
源于姜姓 ,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源于姜姓 ,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
源于鲜卑族:
1: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西有单高楼村和双高楼村,猜测为鲜卑族楼氏一脉,并在单高楼村存有高氏祠堂。
2: 在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政权末期,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东魏大丞相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在其子高洋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废黜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政权后,于同年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赐他贵族姓氏为高氏。另外,鲜卑族人元文遥在北齐时期也先后得到国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国王高湛继位有功,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氏,亦为河南高氏之一。
3: 十六国时,后燕国王鲜卑族人慕容云改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多有改复姓慕容氏为单姓高氏者,后文化上汉化,是为河北高氏的主流。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 南北朝时,先后有鲜卑族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改汉字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其姓氏就贵为北齐政权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氏以示恩宠之举,徐子远从此改姓为高氏,其后代后来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满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汉族,汉族被虏为包衣或自愿为奴入旗后,被赐予满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来的姓氏后面添加一个佳字。)
源于羽真氏,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羽真氏族部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是古燕国扶余氏族的一个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王朝积弱没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领高朱蒙(高邹牟)乘机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一历史时期,有汉史称其为“夫余族”。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高句丽瑠璃明王高类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瑠璃明王迁都城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丽长寿王高巨链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又将都城迁至王险城(今朝鲜平壤)。由于高句骊的国王世为高氏,所以在古代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存在期间,高氏家族一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高句骊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时期归附北魏王朝,世代相传至今。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丽宝臧王高宝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高句骊国被唐朝军大总管徐世勣(李勣)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唐军生擒高句丽王及其权相,屠数万,收户口六十九万户,之后唐王朝在王险城设立安东都护府。其后,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迁居中原内地,世代沿称高氏相传。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属于冒姓为氏。由于高力士是个太监,无子嗣,因此曾收养了一大批巴结他的官宦贵族之子为养子,皆私赐其姓氏为高氏,世代相传。
源于官位: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
出自晋朝时期官吏高力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
汉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识后裔;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改高姓;清朝满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则有西域穆斯林入关后改姓高,如元代学者西亚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以高为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逐渐同化为北方的高姓。在南方,则有其他少数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锡伯族、回 族、东乡族、裕固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的高姓。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汉文化汉化而来,或是按少数民族译音确定,或是接受官方赐姓而得。再有一种或因需依附大族权贵等政治原因而改。比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改高氏,高丽羽真氏改高氏,南北朝鲜卑族元氏、徐氏改高氏等。北齐皇帝高洋,则给当时鲜卑族的元景安、元文遥等功臣,赐予了“高”姓。再就是“高”字开头的复姓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改为单姓“高”,则是历史使然。此外,还有民间过继外姓子女为嗣而改高的,也较普遍。
高傒:吕高的孙子名叫吕傒,字祖望,谥号敬仲,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公子小白、吕小白)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上卿的职务。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 国灭越后,经吴 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 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 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祸根是由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等,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当年阿知王(刘姓)来日本的时,高姓有随行者。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 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中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中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 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中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明朝以后,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 452万,为中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1.2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45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中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 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3%。中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高姓分布密度表明:密度最高的(2.7万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1%,高姓人口大约641万;0.9-2.7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2%,高姓人口大约719万;不足0.9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7%,高姓人口大约92万。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高姓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东中部、陕晋北部、黑龙江东北,在1.8%以上,有的达到3.6%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9.2%;在四川、重庆东部巫山,奉节、湖北大部及利川、湖 南北部、江西、浙江、福 建、台湾、广东东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高姓频率在0.6%-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0.5%;其他广大地区,高姓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40.3%。
郡望
渤海郡、渔阳郡、广陵郡、河南郡
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扬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其后裔子孙遂以为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曾担任费城宰(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氏后代以“厚余”作为高氏的堂号。
四言通用联
三年泣血;八战铭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
下联说唐代幽州人高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由宰相杜黄裳推荐,以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晋封为南平郡王。后官邻宁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技工翦马;兆应射雕。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东魏渤海蓨人高欢,字贺六浑,先后
参加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起义军,后随葛荣投奔尔朱荣。一次,尔朱荣让他去剪一匹恶马(把马腿交叉绑起来),他不用羁绊就完成了,那马竟也不踢不咬,他说:“对付恶人也应该这样!”得到尔朱荣的信任,官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后逼孝武帝西奔长安,另立孝静帝,执掌朝政达十六年。死后,他儿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追尊他为神武帝。
下联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骈,高崇文的孙子。一天,有两只大雕从天上飞过,他说:“我如果能富贵,就应该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当时号称“落雕御史”。僖宗时,历任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巾起义军。他慑于起义军声威,又因朝中互相倾轧,坐守扬州,企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封渤海郡王。后因相信仙术,重用方士吕用之,将士离心,被部将所杀。
户部世泽;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户部尚书。
下联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尧舜;学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英宗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
下联典指明?高攀龙,志于程朱之学,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
豹变隐雾;鸿渐表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高凤,少耽学,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唐山中,不应征辟,隐身渔钓。
下联典指东汉?高彪,群举孝廉第一,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
五言通用联
渤海家声远;洪溪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旌德县高甲村高氏宗祠联。
上联典出高氏郡望;
下联嵌“洪溪”为祠西水名。
渤海家声远,龙门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长乐市龙门村高氏宗祠联。龙门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
渤海家声远;禹州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隐钓变之雾;表鸿渐之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隐士高凤,字文通,叶人。少耽学,家以农为业,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堂山中,不征辟,隐身渔钓。
下联典指东汉内黄令高彪,字义方,无锡人。诸生,游太学,有雅而纳于言,郡举孝廉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迁内黄令,有德政。诏东观画彪像,以对学者。
才女称学士;夫妇捐忠躯。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称“女学士”。
下联典指唐高睿与妻秦氏,同陷虏中,虏以官爵饵之,睿顾其妻曰:“报国酬恩,正在今日。”遂同为虏害。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成。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间丞相府;天上蕊珠宫。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一门五举子;三步两道台。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
此联已经不是一般的荣耀了,如此的口气,如此的气势,在滇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
七言通用联
燕歌行中咏边塞;兰墅集外续红楼。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
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兰史,别吨红缕外史,汉军镶旗人。乾隆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刑科给事中。一般认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头记》,由他续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宝、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著。另有《兰墅诗钞》。
莫道名高与爵贵;须知子孝和妻贤。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爵不如天爵贵;功名争似孝名高。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居东晋风流后;家在西湖山水间。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高螺舟,字人鉴,仁和人。道光进士。
达夫诗派吟边塞;剑父画风创岭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事典。下联典指近代画家高仑,字剑父,开创“岭南画派”。
池上诗系春草梦;水心人坐藕花风。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高允恭,字彦敬,号房山,畏兀儿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著有《云横秀岭》、《墨竹石英钟坡》等。
软红不到藤萝外;嫩绿新添几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自题联。高其佩,字韦之,号见园,铁岭人。以指画称一时。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
横额:高让公故里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文治(梦楼)赠老儒高心余联。
高 元:是远古时期人,是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弥。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渐离: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 赐:汉司隶校尉。
高 躬:汉蜀郡太守。
高 顺:吕布帐下中郎将。史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所统率的部队精锐非常,号称“陷阵营”。
高 览:河北四庭柱之一,偏将军 东莱侯
高 干:东汉并州牧,袁绍外甥。
高 沛:刘璋麾下名将。
高 翔:蜀汉将领 曾随刘备攻打汉中,后又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参加北伐曹魏的战争,并于公元231年(建兴九年)的北伐中大破司马懿。官至杂号大将军,封玄乡侯。
高 柔:曹魏大臣,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据曹爽大营,以假节行大将军事。数年后荣升太尉,进爵安国侯。
高堂隆:曹魏光禄勋 侍中 太史令 关内侯。
高 光:西晋幽州刺史 黄沙御史 廷尉 延陵县公。
高 欢:北魏大丞相 渤海王 北齐神武帝。
高 澄:高欢长子,继高欢掌魏朝政。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整顿吏治。平侯景叛乱,吞并两淮,收复颍川。
高敖曹:高欢麾下勇将 官至司徒 骠骑大将军 进爵武城县侯。
高 洋: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长恭:北齐大将,北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是北齐世宗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中国古代四大俊男之一。
高 颎:隋宰相,齐国公尚书左仆射,开隋九老大元帅。
高孝基:隋吏部侍郎。
高开道:隋末义军领袖。公元618年,攻克北平,攻取渔阳,自称燕王,年号始兴(一作天成),建都渔阳(今天津蓟县)。
高昙晟:隋末起义军领袖。他本是怀戎县的僧人,趁着隋末天下大乱之际,在河北涿鹿等地广招羽翼,聚众数千人起义。高昙晟自称大乘皇帝,国号“佛”,建元法轮,立尼姑静宣为皇后。
高智慧:越州(治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隋开皇十年(590)起兵自立称帝,第二年被杨素、来护儿镇压,斩首于泉州。
高士廉:唐宰相,申国公,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六,北齐皇室,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唐太宗长孙皇后长孙无忌舅舅。
高季辅:唐宰相,蓚县公。
高智周:唐宰相,御史大夫,右散骑常侍。
高 适:唐淮南节度使,渤海县侯,唐朝著名诗人。
高崇文:唐宁庆节度使,南平郡王,削平西川刘辟叛乱。
高 骈:唐末名将,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唐淮南节度使、渤海郡王,诸道行营兵马都统,拥兵十多万,曾大破南诏番兵。数败黄巢军。
高 侃:唐朝名将,高适的祖父,唐左监门卫大将军,安东都护(总管辽东、高句丽故地)擒突厥车鼻可汗,灭高句丽。高侃有三子:高崇德、高崇礼、高崇文。
高 固:唐检校礼部尚书,其高祖父是高侃,检校左仆射,右羽林统军,渤海郡王。
高 郢:唐宰相,兵部尚书。
高承简:唐右金吾卫大将军,检校尚书右仆射,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
高霞寓:唐朝名将,唐右金吾卫大将军 检校司徒,邠宁军节度使,削平西川刘辟叛乱。
高 瑀:唐刑部尚书,检校右仆射,陈许蔡节度使。
高 釴:唐吏部侍郎,同州刺史,御史中丞。
高 铢:唐吏部侍郎,河南尹,越州刺史,御史中丞,浙东观察使。
高 锴:唐吏部侍郎,鄂州刺史,御史大夫,鄂岳观察使。
高元裕:唐吏部尚书 河南尹 襄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渤海郡公,山南东道节度使。
高少逸:唐工部尚书 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左散骑常侍。
高 睿:唐赵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平昌县子。
高仁厚:唐末名将,唐剑南东川节度使,曾数败黄巢军,讨平西川叛乱。
高 璩:唐宰相,东川节度使,兵部侍郎,谏议大夫。
高季兴:五代十国南平开国君主。
高思继:后唐中军都指挥使 五代十国第一名枪。
高行周:后周天雄军节度使,齐王。五代名将白马银枪高思继之子,北宋开国名将高怀德的父亲。
高怀德:宋武胜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渤海郡王,宋太祖结拜兄弟,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
高 琼:宋武烈王,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
高若讷:宋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枢密使。
高 化:宋武安军节度使,右屯卫上将军。
高文虎:宋兵部侍郎 中书舍人,祭酒。
高继勋:宋建雄军节度使 滑州知州,康王。
高遵甫:宋北作坊副使,楚王。
高士林:宋普安郡王。
高公纪:宋永州防御使 集庆留后,枢密副使,新兴郡王。
高世则:宋万寿观使,开府仪同三司,温州节度使,太保。
高 宣:辽阳人,元朝营国公。
高智耀:(约1206~约1271),字显达,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人。高家世代在西夏做官。高智耀的曾祖父高逸,担任过西夏大都督府尹,人称“高令公”。应天四年(1209年),在抵抗蒙古军队入侵的战斗中任副元帅,最后战败被俘,不屈而死。他的祖父高良惠,官至右丞相。高智耀本人曾担任过判官,在夏国被蒙古军灭亡前一年高中进士。忽必烈追封其宁国公,
高则诚:元福建行省都事,琵琶记作者。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都是诗人。曾祖是营国公高宣。
高 启:明户部右侍郎,明初诗文三大家,北郭十友。
高 拱:明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富国强兵,振兴朝政。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燧。
高攀龙:明刑部侍郎,东林党领袖。
高 谷: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
高 仪:明礼部尚书,顾命大臣。
高斗枢:明陕西巡抚,湖广巡抚,太仆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高 铎:明刑部侍郎。
高 翀: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贵州巡抚,资善大夫。
高 举: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浙江巡抚,提督军务。
高 明:明南京右佥都御史,河南巡抚,福建巡抚,大理寺丞。
高 铨: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户部尚书。
高胤先:明监察御史,巡按浙江。
高友玑:明光禄寺卿,南京刑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凤阳巡抚。
高公韶: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抚,户部右侍郎。
高叔嗣:明山西左参政,湖广按察使。
高 第:明末兵部尚书,蓟辽经略。
高 出:明山西按察使,辽东监军道高名衡,河南巡抚,兵部左侍郎,明亡后殉国。
高名衡:明河南巡抚,兵部左侍郎,明亡后殉国。
高邦佐:明末辽东参政,广宁失守后自尽殉国。
高 杰:明末总兵官,太子少傅,世袭锦衣佥事,兴平伯,江北四镇之一。
高弘图:明内阁首辅,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加太傅,四世封诰。
高拱极:明末举人,甲申国难殉国。
高迎祥:明末农民军领袖 闯王。
高一功:大顺左威武将军,李自成妻弟,明御营前部右军,龙虎将军,联明抗清。
高士奇:清礼部侍郎,康熙帝师。
高维岳:奉系察哈尔特别区都统。
高君宇:中共第二、三届中央委员,五四运动时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
高敬亭:中共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主要领导人,红二十八军创始人,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
高宗武:国民党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高魁元:中华民国国防部长,陆军一级上将,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高志航:中国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兼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淞沪会战为中国空军首次击落敌机。中国空军”四大天王“之一。
高又新:中华民国王牌飞行员,击落日本飞机9架。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高 岗: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副主席,陕甘宁边区创始人。
高崇民: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高克林:最高人民检察署原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
高 峰:青海省原省委书记。
高健君:原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
高棉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部长。
高启云: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高德西:中国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原主任 中共开国少将。
高建民: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山西行政学院院长。
高云龙:中共青海省副省长。
高 狄:中共吉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高德占:中共天津市委书记 中共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高 扬: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部部长。
高来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一级大检察官,少将。
高自立: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红五军团十五军政委兼军长,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央土地部部长,中共七大正式代表。
高 沂: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央教育部副部长。
高文华:中共北方局书记兼河北省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水产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
高厚良:中共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成都军区空军政委党委第二书记,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开国少将。
高文智:开国少将。
高占杰:开国少将。
高朗亭:开国少, 陕北红军创始人。
高 锐:开国少将。
高体乾:开国少将。
高 林:开国少将。
高武生:中将。
高金钿:中将,中国国防大学副校长。
高东璐:陆军中将,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卫戍区政治委员。
高中兴:中将,北京军区参谋长。
高凤楼:少将,沈阳军区副参谋长。
高暇明:少将,中央军委法制局局长。
高兴民: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军中将。
高焕昌:中将,新疆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委员。
高振家:海军中将。
高建国:中将,沈阳军区副政委。
高守维:空军中将,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高虎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部长,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国际贸易谈判代表。